博闻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哨声”一响,公平到账!村民口口相传的“吹哨”到底啥来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1:46:00    

在隆安县,一场关于土地补偿的纠纷曾让丁当镇保湾村佛子上屯的村民们眉头紧锁。吴隆高速公路征地涉及的19户农户与村集体因补偿款分配问题僵持不下,镇村干部多次调解未果。

然而,随着隆安县“乡镇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的启动,这场持续数月的拉锯战迎来转机。综治中心一声“哨响”,县委政法委、自然资源局、法庭、司法所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迅速集结,现场研判、释法说理,最终通过司法程序一锤定音。2024年8月,隆安县人民法院那桐人民法庭的判决书为19户农户解决了难题,百余万元补偿款悉数到账。村民卢某感慨:“没想到‘吹哨’真能吹来公平!”

工作人员现场调处山林纠纷。

这样的高效治理场景,在隆安县已成常态。该县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蓝本,将综治中心打造为集信访接待、矛盾调处、司法调解于一体的"主战场",通过"吹哨报到"机制破解"小马拉大车"的治理困局。当乡镇遇到棘手问题时,就像吹响集结号:超出权限的"疑难杂症"要吹哨,突发风险事件要吹哨;镇级能解决的"小毛病"绝不劳师动众。


城厢镇四兴村那造屯与渌雷屯的林地纠纷曾三次调解失败。争议山岭无山林权证,双方各执一词。直到镇综治中心启动"吹哨"程序,联合县调处办、林业局和村法律顾问,利用卫星图斑确定分水界线,宣讲政策法律。多部门耐心调解下,村民最终同意按地形图划分山林界线,多年积怨一朝化解。隆安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隆耀强道出秘诀:"精准吹哨"是关键,既要靶向发力避免资源浪费,又要确保哨声权威性。

城厢镇召集西宁村那渠屯与花黄屯代表召开山林地权属纠纷调解会。

如果说“吹哨”是隆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的起点,那么“部门报到”则是决定成效的关键。

雁江镇刑满释放人员何某与三弟因家庭权属纠纷积怨已深,扬言"以命相搏"。镇综治中心立即吹哨,司法局、派出所、村委会组成专班,一边警示教育,一边动员家族长辈温情调解。最终兄弟俩在派出所握手言和,重新调整田地和山林经营权。镇政法委员感慨:"多部门联动像打组合拳,法理亲情并用,再硬的坚冰也能融化。"

这种"攥指成拳"的转型,让隆安治理从"单打独斗"升级为"精准发力"。过去乡镇遇复杂矛盾常因权限不足、专业欠缺束手无策,部门则因信息滞后响应迟缓。如今综治中心成为"调度中枢",171个调解委员会、1177名调解员织就矛调网络。哨声一响,政法干警、法律顾问、行业专家带着政策法律技术直奔一线,群众"只进一扇门,解决烦心事"。

隆安的“哨声”不仅化解了陈年积怨,更“吹”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新智慧。

南圩镇连安村的周某某为一块宅基地信访三年无果,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联合驻村律师介入调解,厘清权属争议,同时为双方备齐建房申请材料,实现“解纠纷”与“办实事”双赢。

城厢镇良安村的外嫁女承包土地种植桉树引发的纠纷,则通过政法干部下乡普法迎刃而解——当法官用方言讲解农村土地承包法时,原本阻挠砍伐桉树的村民恍然大悟:“原来外嫁女家的承包合同也是受法律保护的!”

……

这些温暖的结局,共同勾勒出“群众和顺、乡村和美、社会和谐”的新图景。

数字显示,2024年以来,隆安县各乡镇通过“吹哨”开展集中调处活动100多次,集中化解矛盾纠纷50余件;通过发函“吹哨”10余次,对20多个矛盾纠纷案件征集相关部门的调处意见和建议。

如今,隆安的老百姓常说:“有问题就找综治中心,他们一‘吹哨’,专家准到场……”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