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08:13:00
□张黎明
数字时代,算法推荐重塑了认知框架,虚拟现实模糊了现实边界,人工智能介入创作领域。这一切都使得文化主体性遭遇着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失衡的双重挑战。文化主体性作为文明存续的根基,其核心在于保持文化基因的自主演化能力、价值体系的阐释权力以及发展道路的选择空间。技术赋能作为当代文明演进的核心驱动力,既为文化创新提供着前所未有的工具支持,也暗含着解构文化根基的潜在风险。如何在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之间构建动态平衡,已成为新时代文化战略的关键命题。
技术赋能的文化二重性解析
当数字技术深度介入文化生产、传播与认同领域,其赋能效应与解构风险呈现出复杂的共生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种情况:
文化主体性的解构与重构。数字技术对文化基因的作用呈现出显著的二重性特征。在积极层面,区块链技术通过去中心化特性激活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范式,数字孪生技术为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永恒存续的数字档案,这些技术赋能实现了文化记忆的代际传承。但技术介入同样带来文化基因的碎片化风险,当传统文化被解构为数据库中的符号元素,其背后完整的意义体系面临消解危机。虚拟现实技术制造的超真实体验,正在侵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能力。
数字技术的赋能与异化。智能创作工具在提升文化生产效率的同时,正在重塑创作主体的认知模式。AI辅助写作系统通过大数据训练生成的文本,虽具备形式上的完整度,却难以承载创作者的情感温度与思想深度。更为深层的影响在于,技术逻辑正在重塑文化价值的评判标准,流量导向替代审美标准,即时反馈机制消解深度思考,文化生产逐渐异化为技术逻辑的附庸。
文化认同的扩散与侵袭。社交媒体构建的虚拟社群,既为边缘文化提供展示平台,也加速着文化认同的碎片化。当文化认同建构依赖于算法构建的虚拟身份,传统社群基于地域、血缘形成的文化认同根基被动摇。技术扩散带来的文化侵袭更具隐蔽性,当西方流行文化通过算法推荐实现精准传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文化安全挑战已超越传统文化殖民的范畴。
人文价值守护的三维路径建构
面对技术浪潮对文化主体性的冲击,守护人文价值并非简单的技术抵制,而是要在技术赋能中重构文化自主性。这需要从主体性、自主性与多样性三个维度出发,建立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话机制,培育文化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并通过差异化技术策略维护文化多样性。
在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中重构主体性。在文化技术化的进程中,必须确立价值理性对技术理性的引导地位。这需要构建双重评价体系:在技术层面建立效能评估指标,在人文层面构建价值影响评估模型。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应发展“数字人文”交叉学科,将技术实现与人文解读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在文化创作中,倡导“人机协同”的新型创作模式,既发挥技术工具的效率优势,又保持人类创作的价值主体性。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要实现技术逻辑与人文逻辑的深层对话。
在文化免疫系统技术中建构自主性。借鉴生物免疫系统的运作机制,构建文化免疫体系需要发展三重防御机制:在认知层面建立文化批判性思维培养体系,在技术层面研发文化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在制度层面完善文化审查与保护机制。针对算法推荐导致的认知窄化,应发展“对抗性算法”技术,通过引入文化多样性参数打破信息茧房。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不可篡改的文化基因图谱,为文化主体性的技术确证提供新路径。
在技术赋能差异化策略中维护多样性。针对不同文化形态的特殊性,技术发展应采用差异化赋能策略。在传统文化保护中,重点发展无损检测、原真性复原等技术;在现代文化传播领域,着力构建多语言处理、跨文化理解技术;在文艺创作层面,研发保持创作主体性的智能辅助工具。这种差异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分类,而是要建立技术发展与文化需求之间的动态适配机制。通过发展“文化技术影响评估”学科,建立技术应用的文化风险预警体系,确保技术演进始终服务于文化多样性的存续。
平衡框架下的实践进路探索
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的平衡,需要政策规制、教育创新与国际协作的三维支撑。政策规制为技术应用划定伦理边界,教育创新培育数字时代的文化主体,国际协作构建公平的数字文化秩序。三者共同构成平衡框架的支柱,既为技术创新提供价值导向,也为文化多样性存续创造制度保障,最终在技术人文主义的新形态中实现文明演进的目标。
政策规制,构建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在文化技术治理中,需要建立分级分类的技术应用规范。对于涉及文化基因的技术操作,应建立严格的技术准入制度;在文化传播领域,制定算法透明化标准;在文化创作中,明确AI生成内容的标识规范。同时,发展文化技术伦理审查机制,建立由文化学者、技术专家、法律人士组成的多学科伦理委员会,对具有文化影响的技术应用进行前置审查。这种规制不是限制技术发展,而是为技术创新提供价值导向。
教育创新,培育数字时代的文化主体。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数字文化认知”课程,培养青少年的技术批判意识;在高等教育中,发展“文化技术”交叉学科,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技术能力的新型文化人才。建立“文化技术实验室”,探索技术赋能文化的创新模式。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文化遗产体验场景,运用游戏引擎技术实现历史场景的沉浸式再现,这些教育创新既提升文化认知的深度,也拓展技术应用的人文维度。
国际协作,重建数字文化新秩序。面对技术扩散带来的文化安全挑战,需要建立国际技术伦理共识。在联合国框架下推动制定“数字文化主权公约”,明确各国文化技术应用的权利与责任。建立跨国文化技术监管协作机制,共享文化安全威胁信息,协同应对技术殖民主义挑战。同时,发展“数字文化丝绸之路”计划,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数字化转型,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数字文化秩序。
(作者系洛阳理工学院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关文章
思想纵横|张黎明:巩固文化主体性需平衡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
04-25感受荆楚文化 感知创新活力(侨界关注)
04-252025年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郑州启动
04-24中国银河证券章俊: 加速关键领域自主创新 推动中国资产重估可持续
04-24昆明市官渡区残联举办“书香润心 共享阳光”世界读书日暨文化助残“五个一”活动
04-24人类制造骨器提前到150万年前
04-24直击2025上海车展:从二代哈弗枭龙MAX的火爆,解读新能源下半场的“长城方案”
04-23“长春公共文化云”平台正式上线 开启智慧文旅新体验
04-23当劳动者不再面对“上司”:数字技术催生的新型就业关系
04-23“五一”小长假攻略/玩转锡林郭勒之景区篇
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