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湖评论:书香致远,笔墨生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7:54:00    

知识照亮前路,阅读引领未来。又是一年世界读书日,犹如一盏穿越迷雾的灯塔,清晰地提醒着我们,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立身之本、成学之基、立德之源、立志之钥。

古往今来,从“书卷多情似故人”的亲切,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积淀,阅读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当下中国,唯有以阅读打通立身、立学、立德、立志的成长路径,方能在浩瀚书海中锚定人生坐标,于时代浪潮里书写崭新篇章、筑梦未来。

枕经籍书,修身以立命。“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北宋欧阳修在《诲学说》中道出读书与立身的内在关联。立身之道,首在明理。书籍是思想的镜子,照见人性善恶、世事浮沉。王阳明读《大学》,因“格物致知”四字闭门静思七日,终悟“心即理”之道,奠定“知行合一”的哲学根基。这种以典籍为师的修身传统,至今仍在滋养国人精神,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当代青年更需以阅读筑牢立身之本。据调查,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40本,阅读量相对不高。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这都是相通相融的。

韦编三绝,博学以广才。应该来讲,古人在治学方面的专注精神,为今人立学早已树起标杆。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终成一代大儒。而立学之要,在于以阅读构建知识体系,以思辨淬炼思维锋芒。钱学森留美期间,精研细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牛顿经典力学中提炼出系统工程理论,为“两弹一星”事业奠定扎实根基。新时代的“立学”更需知行合一。“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扎根大漠60年,从《敦煌艺术叙录》到数字化保护技术,让千年壁画在科技与人文交融中重焕生机。唯有将书中智慧转化为实践能力,才能突破“信息茧房”,锻造破局之刃。

见贤思齐,崇德以润心。“立德树人”一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命题、精髓要义。《论语》中“见贤思齐”的教诲,在当代化作无数凡人善举。“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校长创办华坪女高,从《红岩》中汲取信仰力量,带领2000多名山区女孩用知识改写命运。书籍中的精神火种,点燃了“燃灯校长”的教育理想。阅读对品格的滋养同样润物无声。江乡村教师陈立群退休后赴贵州支教,随身携带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成为改变贫困学子命运的行动指南。从这个意义上讲,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德行的灯塔。

囊萤映雪,弘毅以致远。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学精神,在今日则可升华为服务国家的时代担当。袁隆平院士通过研读《遗传学研究》,潜心钻研,矢志不渝,最终“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誓言照进现实。这种以阅读奠基的志向,正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引擎。新时代青年更需以阅读锚定人生坐标。航天员王亚平在空间站开设“天宫课堂”,深入浅出的科学讲解源自她“一直很争气”。90后考古学家刘拓遍读《西域考古图记》,在阿富汗战火中抢救文化遗产,用生命践行“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这些身影一次次地诠释了:志存高远方能超越小我,阅读终将照见星辰大海。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当以典籍为舟,以思考为楫,在立身中筑牢根基,在立学中开拓视野,在立德中涵养品格,在立志中锚定航向。让全民阅读的春风吹散信息时代的浮躁,让翰墨书香浸润每个追梦者的心田。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在传承中讲好更美的中国故事。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徐勇(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乐园”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