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裁员、提价到停止供货 跨国车企储备粮草应战“关税风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04:46:00    

本报记者 尹丽梅 张硕 北京报道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惊人之举,世界已经见识了许多,然而连日来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全球所有贸易伙伴征收10%的基准关税,对美国贸易逆差最高的60余个国家和地区征收20%—49%不等的额外关税,对中国所有商品加征的关税税率在4月9日攀升至125%等一系列举动,还是让世界感到错愕和震惊。

全球汽车产业界因此受到剧烈冲击。在新的关税框架下,美国对所有进口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加征25%关税,这一政策正在持续引发连锁反应,跨国车企股价近期亦持续震荡。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为应对美国加征关税而带来的成本的急剧上涨,包括大众汽车、奥迪、梅赛德斯-奔驰、宝马、现代汽车、英菲尼迪、日产汽车等在内的跨国车企已然采取包括提价、停产、调整产品结构、推出折扣活动、暂停向美国经销商交付车辆以及自我消化关税成本等短期性举措。跨国车企正在内部评估美国关税带来的潜在影响,面临着如何调整在美业务的艰难考验。

特朗普政府为何要上演这一出戏码?这盘棋并不难理解,美国当局希望通过关税“大棒”促使汽车制造商将部分生产产能转移到美国,从而增加美国本土的就业和制造能力。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中汽中心资深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吴松泉分析指出,由于美国汽车生产大量依赖进口零部件、美国市场供给高度依赖进口车以及“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以下简称“美墨加协定”,USMCA)严苛的原产地标准,长期加征关税势必导致美国汽车行业陷入孤立或半孤立状态。“由于车企推进本地生产和供应链本土化需要一个过程,对于美国来说,在‘残缺’的本土供应链基础上推进本土制造,再加上熟练工人不足、劳动力成本高昂,必然意味更高的成本,汽车价格将大幅上涨。”

美国汽车关税“乱拳开打”

虽然已有所准备,但美国最新关税政策的落地实施仍然打得全球产业界措手不及,其加征关税的政策力度远超市场预估。

美东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了全球瞩目的“对等关税”。在新的关税框架下,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日本、韩国、欧盟国家被美国征收的关税分别升至46%、36%、32%、26%、24%、25%、20%。虽然在美东时间4月9日特朗普宣布将对特定国家加征的“对等关税”实施90天暂缓措施,但美国关税仍然是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

作为大宗贸易的代表,汽车产业是美国此番加征关税的重点门类。根据白宫发布的文件,美国对所有进口的乘用车和轻型卡车(包括轿车、SUV、面包车和货运厢式车),以及发动机、变速箱、锂离子电池、轮胎、汽车座椅、火花塞等汽车零部件,征收25%的额外关税。其中,符合美墨加协定的车型则可享受一定的豁免政策,不满足条件的产品则仍需加征25%关税。

行业内分析认为,特朗普政府此举意在改善贸易逆差,推动制造业“回流”。根据一些机构的估计,美国整车关税政策可能带来每年约1000亿美元的税收收入。通过高关税形成的成本壁垒,汽车制造商或将妥协考虑增加在美国本土的生产比重,保障本土就业以及重新打造美国汽车产业。

业界普遍认为,此次美国对进口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征收25%的关税,对日本、韩国、德国、英国车企以及在加拿大、墨西哥生产的美国车企冲击最大,对中国汽车产业影响较小。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市场销售的新车中,仅有一半是在美国制造,另外50%来自进口。在进口至美国的汽车中,约有一半来自墨西哥和加拿大,另外一半来自日本、韩国、德国、英国等国。中国虽是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以及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但这些年在美国贸易政策的围堵下,中国对美国直接出口的汽车已经大幅萎缩。2024年,中国出口美国的汽车为11.6万辆,仅占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的1.81%。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汽车总销量为1603万辆,而同期美国进口汽车约800万辆,占其全年销量的一半,占全球汽车进口总量的30%以上。这意味着,一旦美国开始对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征收25%关税,对上述多国汽车产业来说将是一记重锤。

引发“蝴蝶效应”

面对美国抛出的“即刻执行、永久有效”的高达25%的汽车关税,跨国车企无不惊惶。背后的原因在于,美国凭借其庞大的消费规模、高购买力及成熟的汽车文化,长期以来是许多跨国车企的第一大单一市场。

几乎在消息落地的第一时间,主流跨国车企纷纷宣布启动“应急预案”,从供应链管理到全球生产、运输、销售网络的调整,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奥迪是反应最为迅速的车企之一。据悉,奥迪在美国本土没有汽车制造工厂,奥迪在美国的畅销车型Q5生产于奥迪墨西哥工厂,而其他车型则来自奥迪在德国、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工厂。美国汽车关税的落地使其面临成本迅速上涨的挑战。

据相关媒体报道,奥迪品牌向美国经销商发送了一份备忘录,称4月2日起暂停向美国经销商发货,直至另行通知。据了解,奥迪品牌目前在美国经销商手中大概有3.7万辆库存车,大约能满足美国两个月的市场需求。而在这期间,奥迪将重新审视其在美国的汽车业务,思考如何消化加征关税导致的成本上涨这一压力。

为应对特朗普政府25%的汽车关税,奥迪母公司大众汽车也已对全部运往美国的车辆实施了“紧急刹车”措施。记者了解到,大众汽车在第一时间作出计划,其将在运往美国的汽车标价中增加进口费。与此同时,大众汽车采取临时措施,暂停从墨西哥通过铁路运输车辆至美国,并将从欧洲运来的车辆暂留在港口。大众汽车方面称,公司正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在内部对供应链及生产网络的潜在影响作出全面评估。

面对压力,同为德系车企的梅赛德斯-奔驰则选择自我消化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表态称暂时不会提高2025款车型的标价,不过其也声明将在必要时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和竞争格局进行战略调整。

除了德系车企外,日系与韩系车企也对美国汽车关税政策感到紧张。本田、马自达、现代汽车与梅赛德斯-奔驰的态度趋同,在现阶段采用暂不涨价、观望事态发展的态度。丰田汽车方面亦表示,仍将保持现有运营模式,并致力于降低固定成本,暂时不会上调其在美国市场销售的车辆价格。

上述车企的举措只是权宜之计。要应对美国汽车关税冲击,必须找出能“治标”的“药方”。

记者了解到,在上述车企之外,部分汽车制造商已经加快评估在美国建厂的可行性,并对现有在墨西哥、加拿大的工厂进行全面审查,考虑是否需要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到美国或调整组装比例。与此同时,一些车企开始对采购的零部件来源进行替代性整合,通过提升美国产零部件的比重来降低总体进口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

此外,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有车企决定对现有生产工艺和自动化水平进行改造,力求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技术优势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来抵消关税成本对利润的挤压。

除了车企在进行调整,汽车出口占比比较大的各国政府亦在寻求应对之策。连日来,在加拿大宣布对美国汽车对等征收25%关税的同时,包括日本、韩国等政府高官奔赴美国就关税展开谈判,欧盟亦召开高规格会议商讨应对策略。

关税震荡下车市将迎来新局?

就汽车关税“风暴”的影响,多位跨国车企发言人或美国业务负责人认为,可以肯定的是,美国汽车关税政策将给车企和消费者带来高昂且难以预测的成本,车企的经营利润将被关税进一步吞噬。

美国经济咨询公司安德森经济集团(AEG)方面称,仅汽车关税就可能使像本田思域、大众捷达这样的小型车的价格上涨2500—4500美元;而受关税影响更为严重的大型车型的价格可能会上涨1万—1.2万美元。预计,美国二手车价格也将随之攀升,因为不愿为新车支付更高价格的消费者将选择购买二手车。

类似的声音此起彼伏。美国投行Wedbush某知名分析师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我们认为,仅就新车购买而言,由于这令人费解的关税政策,2025年美国市场的需求可能会下降15%—20%。在我们看来,关税给汽车行业带来的影响是空前惨重的。在这次关税中,没有人是赢家。”

即便是底特律三大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福特以及斯特兰蒂斯,同样也将受到关税政策“掣肘”。上述三大汽车制造商在美国销售的汽车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进口,其比例高于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丰田、本田、日产)以及德国三大汽车制造商(大众、宝马、梅赛德斯-奔驰)。

当前汽车行业处于高度全球分工状态,这种国际分工格局是数十年技术扩散、成本优化与地缘博弈的综合产物,实现了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

吴松泉告诉记者,在这一体系下,特朗普政府追求的汽车制造业“回流”、大幅扩大汽车产业规模这个核心目标实现难度很大。原因是汽车供应链早已基于效率和成本形成了全球分工合作的生产供应体系,再加上美国的汽车产业链、人工成本、投资和时间成本等不具优势,美国要重振汽车制造业并不容易。此外,由于特朗普发布的政策往往波动频繁,再加上总统任期仅有四年,产业界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预期。

也有业内受访人士指出,此次关税措施可能促使全球汽车产业链出现区域化趋势,即各大车企将在原先分散的全球供应链中,更多地选择以区域为核心重构生产布局,以降低跨境贸易环节中受到关税冲击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