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构筑高品质产品护城河——天康集团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07:00:00    

厚度不过一根头发丝的小贴片,也能检测高温锅炉内的实时温度……在安徽天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种微小的芯片正成为仪器仪表产品的“新宠儿”。

“上至1000摄氏度、下至负196摄氏度的测温范围,以及误差不超过0.15摄氏度的测温精度,构成了高精度薄膜感温芯片的精妙之处。”天康集团董事长赵宽告诉记者,“通过搭载这类微型感温芯片,公司仪器仪表产品应用领域将更加广阔。”

作为安徽天长市国家首批中小企业特色集群——智能仪器仪表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天康集团近年来通过持续加强品质管理、推进技术改造,发展成为产品涉及仪器仪表、光电缆、医疗医药等多领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质量支撑

随着电脑发出滴答几声,一批刚完工的热电偶正式开始检测。在天康集团检测中心,记者看到数台检测仪器正不停运转,对刚完工的热电偶进行精度、响应时间和耐压等性能测试。

“这款高温高压热电偶测温范围在0摄氏度至1700摄氏度之间,热响应时间小于180秒,在炼油厂等高温高压环境中广泛使用。”天康集团仪表制造部部长李传友介绍。

天康集团始终将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发展基石。“仪器仪表这类产品,看起来不太起眼,但关乎现场设备有序运行和安全保障,半点马虎不得。”赵宽说,建厂之初,只有4个人、800元资金、5间简陋厂房,就是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很快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随着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天康集团着力构建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生产设备、产品检测等多方面入手,全力保障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检验,再到包装运输全过程质量可控。

“我们制定并执行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确保每个生产环节都有规章制度可以遵循,都有量化指标可以考核。”天康集团总经理毛文章说,在原材料选择上,严格筛选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在生产设备上,优化生产工艺,不断更新质量标准,确保产品性能;在产品检测上,积极建设检测中心并通过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依靠全面的检测体系,有效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高品质的产品,让上下游产业链得到稳定,也为做好品牌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持续打造企业产品护城河。”毛文章说,随着品牌越来越响亮,天康集团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发展步伐更加稳健。

数字赋能

作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不仅代表了技术进步,也是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2024年8月份,安徽省发布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名单,天康集团入选其中。

“要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毛文章说,一方面,行业竞争加剧,维持企业利润空间需要数字赋能,提升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在价值链重构大趋势下,灵活多变的交付周期、满足个性需求的定制产品越来越重要,需要数字化作为支撑。

在天康集团压力表5G智能车间,机械臂不断挥舞,AGV(自动导引运输车)来回穿梭,电子屏上实时更新生产线各种数据,几乎看不见工人的身影。“我们正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大力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以‘机器换人’‘数字管理’不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天康集团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副主任华启国说。

天康集团积极实施生产设备自动化及智能化改造提升工作。毛文章告诉记者,他们锚定互联网、物联网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通过引入先进设备、优化服务商合作、强化内部人员数字化技能培训等方式,逐步建设设备、人员与信息互联互通系统。

“仪器仪表涵盖领域广,多为非标准化产品。因此,不是简单写个固定代码编成软件就行,而是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从产品设计的数字化,到生产设备的自动化,再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一个环节都不能少。”毛文章说。

以打造天康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天康集团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形成了1个工业互联网平台,5G应用、数字孪生、智能制造和平台上云4个板块,产线、工序、工艺等N个应用场景的“1+4+N”的企业数字化应用体系。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天康集团还尝试将人工智能融入物联网技术,整合供应链、生产、销售数据,优化内部生产流程,做到生产线的自动化、柔性化和数据驱动决策,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创新驱动

在天康集团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种类繁多的大小物品。精度达0.2摄氏度的动车系统用热敏电阻、打破国外乙烯装置裂解炉测温垄断的COT裂解炉热电偶、量程跨度超过500个标准大气压的微型压力传感器……这些放置在墙面置物架的各类产品,展现了企业多年的创新积淀。目前,集团拥有207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1件、实用新型专利154件。

“我们立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从人才和平台两方面入手,不断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毛文章说,天康集团坚持人才强企战略。一方面,加强与高校、职业学校的合作,吸纳更多专业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来企业工作,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夯实创新根基;另一方面,在内部选拔优秀人才,开展外出学习和培训,提升人才业务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能。

为了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天康集团积极完善人才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截至2024年底,集团有2300多人获得各类职称、1600余人获得技能类证书,助力企业创新发展活力持续涌现。

同时,天康集团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两站两室三中心”科研创新平台,构建多层次研发体系,技术成果应用转化效率不断提升。

“通过搭建整体协作研发平台、统筹优化技术资源,为人才在生产、科研、开发等岗位提供创新支撑,保障企业创新生态持续向好,推动制造关键技术不断迭代,实现了高端产品行业定制化和智能化长足发展。”毛文章说。(经济日报记者 梁 睿 李思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