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经广时评】 “齐鲁双霞”:田野里走出来的经济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6:00:00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4日讯 (山东经济广播记者 朱帅)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两位来自乡村的女性 ——“沂蒙二姐” 吕玉霞与 “烟台苹果霞姐” 李晓霞,以独特的方式在田野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她们所展现出的创新模式与进取精神,宛如一股清泉,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别具一格的 “田野经济学”。

一、诗意营销,赋予农产品文化溢价

沂蒙二姐吕玉霞,这位来自临沂市蒙阴县坦埠镇的普通果农,以其 “土味诗歌” 惊艳众人。帮邻居摘香椿时,一句 “这不是雪,这是老天爷撒的糖霜盐”,意外收获 900 万次点击量,就此开启了她的 “诗与远方” 之旅。她的诗源于生活,田间劳作、邻里互助、四季农时皆是素材,“镢头翻开的不是土,是日子褶皱里的光”“筐里盛的哪是果,分明是太阳酿的蜜糖”,这般质朴又饱含深情的诗句,将农事劳作转化为直击人心的诗意符号。借助短视频与直播,她把蒙阴蜜桃等农产品与乡土文化紧密相连,每一颗桃子都承载着浓浓的乡愁,成为了具有情感价值的文化商品,实现了文化赋能与商业转化的完美融合,使农产品突破了单纯的物质属性,获得了更高的市场溢价,蒙阴蜜桃的订单因之翻了两番 。

二、反差吸睛,开拓农产品国际视野

烟台霞姐李晓霞,年近六旬,本是退休英语教师,却摇身一变成为果农。她身着沾满泥土的工装,站在果园中,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介绍苹果,“Hello everyone, I'm your Xiajie”、“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这种朴素果农形象与流利英语之间的强烈反差,迅速吸引了网友的目光,短视频点击量飙升,十天涨粉超 10 万。直播时,她用带着烟台腔的英语讲述苹果的种植故事,“This is not just an apple, this is the taste of sunshine and perseverance”,让烟台苹果瞬间有了“国际范儿”。她的创新之举打破了农产品同质化竞争的僵局,将消费行为升级为文化体验,不仅拓宽了苹果的销售渠道,还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使烟台苹果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让偏远果园的苹果即便溢价 20% 仍供不应求 。

三、数字助力,激活乡村经济长尾效应

传统农贸市场遵循 “二八定律”,而互联网的普及,让沂蒙山的香椿、烟台的苹果这些地域性强的 “小众商品” 得以触达全国乃至全球消费者。在数字时代浪潮下,沂蒙二姐和烟台霞姐的成功正是长尾理论在乡土的生动实践。沂蒙二姐通过直播,帮助邻村老人售出滞销的十万斤黄小米;烟台霞姐则让自家果园的苹果借助网络走向世界。她们精准捕捉到碎片化市场需求,利用互联网打破地域限制,让乡村的特色农产品找到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实现了从 “藏在深山无人知” 到 “天下谁人不识君” 的转变,激活了乡村经济发展的长尾效应 。

四、共享体验,重构农产品信任体系

“齐鲁双霞”的直播间就是田间地头,果园成为沉浸式体验空间。沂蒙二姐坚持 “在哪干活就在哪直播”,真实展现劳动场景,让消费者直观看到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烟台霞姐在果园里,一边劳作一边直播,分享种植经验与故事。这种 “所见即所得” 的模式,构建起透明的供应链,极大地增强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数据显示,参与过果园直播互动的消费者,复购率提升 40% 以上。通过共享经济模式与体验式经济,她们不仅卖产品,更传递出乡村生活的真实与美好,重构了农产品信任体系,形成了稳定的客户群体,为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五、人才引领,激发乡村振兴内生活力

从锄头到手机,从集市到直播间,沂蒙二姐和烟台霞姐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到新型农民的华丽转身。沂蒙二姐带动周边 300 多户果农触网,传授直播与创作经验;烟台霞姐吸引大学生返乡组建电商团队,为乡村带来新思维与新技术。她们的成功证明,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激活乡土人的内在活力。50 后农妇能熟练运用人声分离技术剪辑视频,退休教师敢于用 “塑料英语” 打开国际市场,这背后是乡土中国创新基因的觉醒。在她们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乡村建设,形成了 “头雁效应”,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

“齐鲁双霞” 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田野里开创出一片崭新的经济天地。她们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当泥土与代码相遇,传统与现代相拥,乡村经济必将绽放出无限生机与活力,绘就一幅充满希望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