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固我长城”三十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7:06:00    

2025年清明节前夕,风和日丽,春光明媚。

站在父亲李鸿宾烈士的墓碑前,前来祭扫的虹口区烈属骆霞娟,脸上有着怀念的神色,更多的是欣慰的表情,她轻轻地说:“爸爸,我们过得都很好。党和政府还有基金会,一直关心着我们,不仅时常送来慰问金,还有新春大礼包,以及每天一瓶牛奶。每年举办的慰问晚会,还特地邀请我们去参加……你放心吧!大家没有忘记你,也把我们照顾得好好的。”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祭扫、致敬包括四名上海籍烈士在内的航天功臣。江跃中 摄

骆霞娟特意提到的基金会,就是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自1995年4月14日诞生至今,已有三十年。他们为国防、军队、优抚对象服务了整整三十年,“崇敬”子弟兵、烈军属、退役军人整整三十年。正如老将军张爱萍挥毫勉励基金会的那句话:“固我长城,卫国卫民”。

固我长城,初心如磐。三十年,基金会风雨无阻。

一 春天出发,暖意融融

今年已经71岁的烈属骆霞娟清楚地记得,爸爸是1994年10月英勇牺牲的,当时家人悲痛欲绝。

党和政府给予烈士大大的褒扬,对烈属无微不至的关爱,让骆霞娟及家人得到了很多安慰,“对我们上门走访慰问,嘘寒问暖,排忧解难等。每个月烈属还能收到一笔烈士抚慰金,我们非常感激。”骆霞娟说,“后来市里对烈属的优待更多了,烈属每年还可以另外得到一笔烈属优待金,以及其他待遇。一打听得知,原来是一家新成立的社会组织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做的。他们和政府互为补充,干的是同一件事——厚爱优抚对象,于是我们就享受到了‘双重’优待!”

慰问部队官兵,军民一起包饺子。申卫星 摄

在许多烈属看来,“有基金会,是优抚对象之幸;有基金会,长城更加坚固。”

电影《哪吒2》里有句经典台词:“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基金会的问世,即是这样踏出的一条新路。

上世纪90年代,上海需要优抚的对象有50多万人,他们在生活、住房、医疗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困难,亟需得到更多的救助与保护。而国防、部队也是上海人民拥军的重要对象。由于国家财力有限,政府还不能为此大幅度地增加拨款。在这种情况下,争取社会力量来支持拥军优属事业,就显得十分迫切了。

市委、市政府决定,借助社会力量,建立一家拥军优属“民间机构”,为促进拥军优属事业发展,再添“一把火”。

1995年春天,在那个阳光灿烂、暖意融融的日子里,全国首家省市级拥军优属基金会——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出发了。

基金会的成立,就是要通过筹集资金,为拥军优属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同时体现拥军优属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服务国防、维护稳定”这句响亮的口号,成为基金会的宗旨,也牵动着上海人的爱国爱军情怀。

申城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纷纷向基金会捐款,短短几个月,基金会共筹集资金4000多万元。

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为基金会题词:“可贵的探索,不朽的事业”。

二 拥军支前,情真意切

在驻沪部队,战士们曾经口口相传这样一句话:“入伍即入学,退伍即毕业。”这背后,是基金会首个拥军举措取得的成果。

基金会成立以来,一直把解决部队的困难和需求当作第一要务。1996年开办了全军第一所军人电视中专学校,并逐步拓展从中专到博士研究生各个层次的军人学历教育,启动“双百十”人才培养工程。至今资助培养了国家认可的中专生35000名,大专生1800名,本科生150名,硕士生20名,资助经费达806万元。

为军营“下单”,基金会总是毫不犹豫,情真意切。近年来,基金会每年都拨出专款用于改善驻沪部队生活条件和体育文化锻炼设施等;慰问边海防、小散远和基层一线部队;给有特殊困难的驻沪部队官兵特殊慰问补助等。

从2017年起,基金会每年邀请优抚对象、退役军人和官兵代表参加“万人看上海”以及“军功章的荣耀——立功受奖官兵及家属看上海”活动,人数至今已达近十万人次;在黄浦江上,为驻沪部队某部现役官兵举办浪漫的游船集体婚礼;得知部队有些官兵子女暑期无人照看,基金会会同市教委每年暑期开办官兵子女夏令营活动,解决了现役官兵的后顾之忧。

为部队官兵在黄浦江上举办浪漫的游船集体婚礼。申卫星 摄

近几年,市基金会和区会两级拥军项目进一步聚焦拥军支前,支持建设“水兵能量舱”、智慧教室、洗衣房、军人俱乐部等一批基层部队文化生活设施以及“后方服务中心”和家属招待所;组织“情系边海防官兵”拥军优属活动慰问驻岛驻训官兵,到驻扎在外省市的部队看望上海籍现役军人,激励官兵岗位建功。

三 雪中送炭,遮风挡雨

杨飞的父亲是一名空军飞行员,1982年在执行战备任务时不幸牺牲。因为是遗腹子,杨飞一出生就没有见过父亲。2005年,杨飞己经是复旦大学大二的学生。作为烈属子女,他在上学期间学费全免,每个月还有1400元左右的定期抚恤金,再加上母亲每月的退休工资,母子俩的生活基本无忧。

像杨飞这样的烈士、因公牺牲军人和病故军人“三属”子女,是基金会的重要优抚对象。2005年起,基金会开始向“三属”子女提供助学金,每人每年可领到8000元。只要“三属”大学生子女还想继续学习,不论是读研究生还是出国深造,基金会都会提供资助。

哪里的优抚对象有困难,哪里就会出现基金会的“身影”,就像送上的“雪中炭”,御寒、暖心。

“如果没有‘沪惠保’,仅靠我们夫妻俩的这点退休工资,真的难以承受这么高额的一笔医药费!”在长宁区的一个小区里,今年82岁的残疾退役军人潘老伯激动地说,他因为罹患癌症,在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治疗,住院一个半月,通过“沪惠保”“报销”了共计19.46万元的医保范围外医疗费用。“这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自2021年拥军优属版“沪惠保”服务项目实施至今,每年上海都有10000多名重点优抚对象享受到这项服务,参保费用由基金会全额承担。截至2025年2月,基金会参保优抚对象申请理赔结案达1106人次,累计获得赔付金额超349万元,单人最高理赔金额达21.47万元。

基金会积极开展崇尚、褒扬先烈英雄活动,营造崇敬关爱的浓厚社会氛围。每年“烈士纪念日”,市会、区会联动组织举办“人民不会忘记”主题系列活动,在龙华烈士陵园等全市76处烈士设施祭扫先烈。2023年9月,基金会专程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祭扫包括4名上海籍功臣在内的780多位航天英烈。资助和宣传《前哨》《51号兵站》《英雄儿女》《丰碑》《同学少年》等红色经典剧目新编和改编重演,助力红色文化传承。

配合党和政府济难解困,基金会设立了5000万元的“街镇拥军优属专项基金”并动态充实,重点做好“三属”和11000多名在乡复员老兵、伤残无业退役军人以及低保户等优抚对象托底帮扶;还设立了5000万元的“退役军人关爱帮扶基金”,重点为农村、基层、高龄退役军人提供帮困送温暖。2018年开始,基金会与光明集团合作,每年共同投入1500余万元,实施“光明营养计划”,为本市3800余名烈属提供“随心订”个性化服务,每位烈属可免费享用每个月价值150元的光明牛奶,凭捐赠卡订取各类光明优质乳品。另外,基金会投入1200余万元,开展适老化厨卫改造,惠及近300名重点优抚对象;每年拨款100万元,设立上海退役军人学院教学奖励基金,支持退役军人学院开展退役军人学历教育,帮助拓宽退役军人就业渠道。

四 喜上加喜,崇敬有爱

今年初,在迎接春节的喜庆日子里,烈属骆霞娟等全市重点优抚对象,还添上了来自基金会的“三喜”:给家庭困难的退役军人家庭、现役军人家庭送上的新年慰问金,给军休老兵和重点优抚对象发放的2万份崇敬慰问年历,给全市7500多户重点优抚对象赠予的节日崇敬慰问礼包。

这些组合慰问,被冠以“崇敬之爱”,“洒向”重点优抚对象已是第四年。近些年,每逢元旦春节基金会都开展对象广泛、形态多样的“崇敬之爱”系列新春慰问活动,使优抚对象享受到更多的新优待,成为上海社会化拥军优属的新品牌。

举办崇敬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新民晚报 张龙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时期国家战略的拓展,军队改革的深化,基金会大力呼应“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开展拥军优属,增添了崇敬公益事务,把赓续弘扬上海社会化拥军的优良传统、努力营造军人军属受尊崇的社会氛围、创新推进崇敬公益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工作的主基调和事业发展的主旋律,逐步建立完善崇敬公益服务体系,建立了拥军优属“崇敬公益事务服务中心”、“崇敬之家”、志愿者服务总队和46支服务队、7个区域性崇敬公益志愿服务联盟,现有志愿者近3000名。还设立了“崇敬教育”“崇敬英雄”专项基金,支持国防学校、英模子女教育和崇尚英雄事务;通过“崇敬服务”“崇敬传播”“崇敬文化”“崇敬教育”“崇敬观光”“崇敬守护”等项目,以及“崇敬之家”“崇敬联盟”等平台,将各项崇敬事业落地生根做细做实。

2023年7月29日,在上海展览中心,首次成功举办了庆祝建军96周年“崇敬大会”系列活动。2024年8月31日,以彰显上海社会化拥军“崇敬在行动”为主旨,再次举行了庆祝建军97周年“崇敬大会”系列活动。两届“崇敬大会”,内涵不断深化,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

翻阅厚厚一叠的“基金会历程记录”,一组组数据、一项项荣誉令人赞叹:在30个春夏秋冬里,基金会为部队、优抚对象办的实事好事,有数千件之多;累计筹款募资13.16亿元,用于拥军优属项目活动支出12.74亿元,受益人数达数百万人次。

基金会被誉为上海拥军优属的一支生力军,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和“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以及5A级社会组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