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北京,地铁里也有“美的历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21:00:00    

清晨的阳光斜切进西钓鱼台站,《燕京之春》壁画上的雨燕振翅欲飞,猫科动物雕塑的瞳孔映着匆匆而过的通勤者。这幅由中央美院团队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是北京地铁 “一站一景” 工程的缩影。

几乎所有在北京奋斗过的人,都倒过北京的地铁;没有经历过北京地铁早高峰的汹涌人潮,不足以谈论在首都的人生。

在首都北京836公里的地铁通道里,人们除了见到一张张奋斗者的脸孔,还将经历一场流动的美学盛宴。

据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发布的57城公共空间体验榜2024,北京超越深圳,位列榜单第二。这座矗立千年的古城,除了有庄严肃穆的紫禁城,还有一座正蓬勃生长的“地下城”。

一边是快节奏的通勤,一边是历史的悠然。北京地铁站有种能让人平心静气的神奇魔力,乘客在此似乎能短暂忘却人声的喧嚣和等车的焦虑。

英国《卫报》曾专题报道:“北京地铁正在上演全球最大规模的地下艺术展,将通勤转化为流动的美学体验。”那些眨眼而过的艺术展品,是每个搭乘北京地铁的人亲近城市人文的花朵。

西钓鱼台站内《燕京之春》雕塑、壁画。(网络来源/图)

流动的“地下艺术走廊”

小巧思在北京地铁随处可见:你可以在花庄站与彩色鱼群擦身而过,也可以在望京站与卡通热气球合个影。在雍和宫站的汉白玉雕花护栏间,行人像是置身于红墙黛瓦的故宫,而廖公庄站满墙的梵高壁画,又似乎让人置身夏日星空下……

作为一座拥有8099万册图书馆藏书的城市,北京把文化基因刻进了公共空间的每个角落,地铁站也不例外。

16号线上的国家图书馆站被网友称为北京“最像博物馆”的地铁站。围绕着“万卷千张”的设计主题,车站内两边的艺术墙面上是《中庸》名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偶然抬头,被设计成书卷样式的吊灯上,是唐朝诗人李颀的诗句:“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在国家图书馆站的E出站口,国家图书馆与北京地铁共同推出“这一站,唐朝——感受大唐风韵”M地铁·图书馆第29期主题活动。行人只要扫描展板上的二维码,就能免费阅读与唐朝相关的电子书——从《莺莺传》到《长安客》,等车的间隙,是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遐想。

如果说,16号线是纵横古城千年历史的时光隧道,那2023年新开通的17号线北段便是驶向未来的“星际快线”。

自17号线北段正式开通以来,未来科学城站的深蓝色镂空穹顶,就成了小红书上的热门打卡地。这套名为《苍穹未来》的公共艺术品,提取了“藻井”和“穹顶”的造型特点,结合通透的网状材质,在轨道空间内营造苍穹的意象,寓意在苍穹之下,人类生生不息。天通苑东站则以极具未来感的设计语言,将城市景观“倒映”在弧形天花板上。

全网线490座车站,83座换乘站。每一个精心打造的地铁空间不仅提升了乘客的出行体验,更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通过对色彩、光影和材料的巧妙运用,北京地铁站潜移默化地缓解了市民通勤的心理压力,于无形中诠释了地铁站作为“城市客厅”的公共艺术价值。

北京地铁19号线平安里站的皮影戏灯箱。(新华社/图)

有美,更有温度

北京地铁在空间设计上“下功夫”,绝非一场华而不实的无用功,而是城市公共空间美学与功能的双重突破。

首先是不断缩短的通勤时间。过去,北京地铁的发车间隔大都在3~4分钟,接近2分钟的线路只有1条。近些年随着相关部门不断采取措施、压缩发车间隔,现有7条线路的发车间隔都已进入2分钟内。多条线路在暑运、节假日、重大活动、恶劣天气等重点时期都会延时运行,以保障市民出行。

工作日赶着上班,来不及买早餐怎么办?这几乎是每个在大城市通勤的“打工人”的心声。但在北京地铁,匆匆赶路的“打工人”也能吃上一口热腾腾的早餐。目前,北京地铁4号线、大兴线、14号线及16号线的20个车站内,已陆续推出早餐服务,价格在13到20元不等。部分站点甚至能买到肯德基早餐“三件套”。

为了更好地丰富市民的早餐选择,有的车站甚至创造性地打造了“可加热早餐机”。在地铁1号线国贸站厅层,出站闸机旁一台约2米高的早餐机里,摆放了五六家餐饮店的套餐,以中式餐点为主,有粥、豆浆、包子、蛋饼油条等,早餐供应时间是每天早上7:30到10:00,旅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对早餐进行加热。

地铁换乘的间隙,避开涌动的人潮,在站厅层把潮玩“快闪店”逛了个遍,再买上一杯珍珠奶茶,最后在临上车前,为初来乍到的朋友带上一束鲜花……这不是想象中的场景,而是北京每天都在发生的现实。

在北京,地铁站早已突破了传统通勤中转站的单一角色,正在演变为功能复合型“地下城市综合体”。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北京地铁已经在所辖16条线路的三百多座车站提供了便民服务,服务覆盖率达到96%。

如今,这座流动的“地下迷宫”已经拥有便利店87处、文创店2处、献血屋2处;还设置自助机具,比如自动售卖机、潮玩机、取款机等自助机2117台;便民餐车14处、鲜花柜40处、寄存柜48处、充电宝33处、智能鲜饮站4处。

更隐蔽的科技效用渗透在空间利用中。国家图书馆站的 “穹顶式送风系统” 将空调出风口藏于艺术装置,在将噪声降低 30% 的同时,实现了每小时 5000 立方米的新风置换;未来科学城站的 “光能地砖” 吸收自然光转化为电能,供应站内 30% 的照明用电;19 号线的 “抗震道床” 采用悬浮式设计,将列车震动的噪音控制在 65 分贝以下,相当于正常交谈的音量。这些 “看不见的科技”,让日均客流超 1200 万人次的地下空间保持着难得的舒适感。

北京地铁19号线牡丹园站。(视觉中国/图)

越来越“卷”的北京地铁正在证明一件事:图快固然重要,但也得有人情味。比如站厅层的红色柱子上写着醒目的“会合点”,乘客如果找不着亲人朋友了,那就可以说到“会合点”集合;比如服务台旁有着彩虹便民条,不同的颜色对应着不同的场所,乘客可以从上面找到对应的换乘路线……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都在无声地传递着一座超大城市的人文温度。它们将地铁站这个看似冰冷的交通节点转化为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驿站,让匆忙的“打工人”在机械化的通勤中,感受到被尊重的熨帖。一场首都发起的新空间革命正在发生:速度与温度可以兼得,科技与人文能够共鸣。

此前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发布的《57城公共空间体验榜2024》,北京的“出行空间体验指数”以84.46分位列第一。“用科技、讲美学、懂人文”正逐渐成为北京出行空间新的代名词。

从地铁站内持续“上新”的“便民服务台”,到嵌入城市各个角落的大大小小的“图书驿站”,北京这座超大城市细腻的空间塑造力,是现代都市在追求效率之外不可或缺的文明底色。

在望京站的 “城市留言墙”,便利贴上写着:“今天在花庄站看到鱼群,心情突然变好了”“感谢地铁的早餐,让我能边吃边赶车。”这些碎片化的情感,正是地下空间最珍贵的产物 —— 它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容纳城市记忆的地方,城市的魅力就在于此。

特约撰稿 阚泽宇

责编 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