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06:17:00
编者按:发展的温度,标注幸福的刻度;民生的厚度,彰显城市的担当。一年来,重庆聚焦群众家门口的“小确幸”、心尖上的“大期盼”,以“民生清单”回应“民声关切”。
即日起,第1眼TV-华龙网推出“幸福生活@你”系列报道,全面展示重庆如何以民生之笔,下绣花功夫,绘幸福生活。
上午十一点,两江新区金山街道的退休职工王秀英与“老姐妹”李萍一起来到金渝社区惠民食堂,边用餐边讨论着一会儿是去社区听文化讲座还是去社区学院学插花。
这是重庆推进“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的日常缩影。
在重庆,“15分钟”不再仅仅是时间刻度,而是丈量生活品质的标尺。这座城市正以社区为基点,精心绘制“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图景,打通美好生活的“最后一米”。
“一餐热饭”的“幸福陪伴”
到社区食堂“约饭”,是当下许多重庆人追赶的“新潮流”。
中午11点过,渝中区大坪街道马家堡社区居民便相约来到社区老年食堂就餐。糖醋排骨、烧白、干煸青椒……点菜区林林总总摆满30几道蒸菜。
老人在社区食堂就餐。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陈洋 罗盛杰 摄
素菜3元、荤菜5元的亲民价格,叠加老年人专属折扣,让这里成为社区最温暖的社交场。
“这里不仅是解决吃饭问题的地方,而且成了我们老年人欢聚一堂、情感交流的家园。”78岁的李奶奶感叹道。
在重庆,社区食堂正在不断迭代升级。在观音桥街道,科技元素的注入让传统食堂焕发新生。
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明珠社区的“AI智慧食堂”里,饭菜的香气与喧闹的人声交织升腾,老人们通过门口的人脸识别器,熟练地领取一个带有条形码的餐盘,放上碗筷,耐心等待开餐。
“这里的饭菜按克取餐、一菜一价,餐台还能自动计价算账,甚至能自动计算摄入的卡路里,帮助控制体重和均衡营养,对于我们减肥人来说真的太方便了!”王晴展示着手机中的营养摄入明细感慨道。
当社区食堂的饭香飘散在街巷,人们发现,“吃饱”与“吃好”之间,是一座城市对民生大事的郑重承诺。而这份承诺,正随着餐盘里升腾的热气,蔓延向更深远的精神家园。
转角遇见“诗与远方”
当城市更新遇见文化繁荣,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阳光明媚的午后,在两江新区“敦煌故事”咖啡馆内,读者坐在舒适的沙发上喝着咖啡,享受与书为伴的惬意时光。
“之前,这里是一块闲置的社区用地,被当成仓库堆放杂物使用。”金山街道社区事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去年,该闲置用地基础装修工程被列入年度重点民生实事项目,随即便开始装修、设计。
短短几个月,这块曾经空荡蒙灰的闲置用地,“摇身一变”成为集健康服务、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楼为咖啡馆,2楼为公共阅读空间,并定期举办主题读书会、文化讲座、开设公益直播课堂等活动。
这样的空间再生,并非孤例。
渝中区大溪沟街道人和书院,这个诞生于老旧小区的社区文化空间,也是渝中区图书馆社区分馆之一。
“以前院落里电线、水路管网等基础设施设备老化严重,看上去既拥挤又凌乱,是大溪沟片区‘脏乱差’问题较突出的院落。”居民张晴回忆,经过改造后,院落焕然一新,成为区内第一家社区图书馆。
人和书院。渝中区文化旅游委供图
目前,人和书院已有3000多册图书,内容丰富,选择多样。整个书院共分两层,一楼除了作为阅读室来使用,还将举办讲座、文化沙龙、艺术培训等活动,为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添姿增彩。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各类文化设施1.58万个、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12个,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增至820平方米,文化馆、公共图书馆一级馆率位居全国第二、第三。
当文化不再是殿堂里的仰望,而是转角即遇的日常,那些曾经被遗忘的社区角落,正生长出滋养心灵的参天大树。
家门口的坚实“医”靠
对87岁的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居民刘素辉来说,晚年生活越来越幸福了。
“从前有个头疼脑热,来社区卫生服务站,狭窄的屋子挤满了人,医生坐在最里面看诊,由于看病排队的人太多,外间还搭了一个简陋的蓝色棚子。”刘素辉回忆。
现在,这座基层卫生服务站已搭上信息化发展的高速列车。
服务站的“健康小屋”连接“九龙坡云医院”平台,老年病专家“云坐诊”,不便到院就医的患者,家属通过手机在平台上下单“互联网+护理服务”,专业护士便能直接上门提供护理服务。
科技赋能下的智慧医疗,正与社区安全防护体系形成 “双保险”,为老年人织就更立体的健康守护网。
去年,家住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的居民林兴玉不慎在家摔倒,后经社区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后第一时间送至医院治疗,不久后便康复出院。
这样千钧一发的背后,是“智慧门磁”夜以继日的时刻守护。
通过简单的开关门动作,系统就能监控独居老人的外出活动时间。一旦超过设定的时限没有触发“智慧门磁”,便会向社区上报预警信息。“我们收到预警信息后就派人上门查看,才发现老人摔倒在家中。”中心湾社区网格员秦琳越说。
“健康小区”建设让“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成为现实。沙坪坝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目前,社区积极推进健康小区数字化、扁平化管理,通过‘141’基层智治平台定期派发入户关爱工单,将小区独居、空巢老人家庭‘智慧门磁’接入平台进行监管,并对生病或其他原因不出门的独居、空巢老年人及时走访关爱。”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被动就医”到“主动健康”,在重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成为现实。
夜幕降临,渝北区照母山社区的居民们在新建的口袋公园里载歌载舞。这个曾被闲置的边角地,如今已成为社区“网红打卡点”。
在重庆,一刻钟,是热气腾腾的生活剧场,是触手可及的诗与远方,更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诠释。正如照母山下起舞的身影所见证——
最动人的城市烟火,永远绽放在离百姓最近的地方。
第1眼TV-华龙网 曹妤/文 首席记者 董进/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