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8 10:50:31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因他未曾入仕,没有官衔,所以后世称他为“孟襄阳”,因他隐居在鹿门山,故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大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孟浩然生在盛唐,年轻时有志用世,多方奔走,然而始终应试进士不第。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以隐士终身,年仅五十二岁。
孟浩然没有进入仕途,固然是他个人的不幸,却是诗歌的大幸。没有官家公务的繁忙,孟浩然可以纵情山水,贴近自然,身居山庄,亲邻友人,给后人留下二百余首美妙诗篇。
孟浩然的诗,大部分是山水田园诗,诗风清淡闲逸、冲淡自然,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很有隐士之风,与王维一起把山水田园派诗歌推向新的高峰。
笔者精心选取了孟浩然最为著名的八首诗,都是脍炙人口、亲切自然、饱含人情味的名篇,然后加以简单分析,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些美好诗篇。
一、最脍炙人口的诗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意:
春天睡醒不觉天已方晓,
到处是叫声的清脆小鸟。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
吹落娇美春花不知多少。
笔者:
东汉末年著名的隐士庞德公,是荆州襄阳人,他与当时徐庶、司马徽、诸葛亮、庞统等人交往密切。庞德公非常知人,他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对诸葛亮、庞统等人早年影响较大,并得到诸葛亮的敬重。
荆州牧刘表听说庞德公贤明,数次邀请他出山,都被拒绝,庞德公最后携其妻隐居在鹿门山。鹿门山距离孟浩然家三十里,孟浩然非常仰慕庞德公,年轻时也隐居在鹿门山,攻读诗书。
一个春天的早晨,孟浩然被清脆的鸟叫声惊醒,呼吸着雨后清新的空气,看着屋外娇美的春花,突发灵感,作出了这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春晓》。
这首诗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
我在没有上学的时候,我父亲就教我背这首诗。我儿子还没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教他背过了这首诗。作为启蒙教育必选的诗,恐怕不知道这首诗的人不多吧,可见这首诗是多么的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了。
二、最有人情味的诗。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意: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
邀请我去他乡村的田家。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
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斜。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
边喝酒边谈丰收的桑麻。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
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笔者: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被老朋友邀请去他的农家田舍做客,酒足饭饱之后,心情愉悦地创作出这首诗。
作为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欣赏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作为隐士,孟浩然喜欢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方式,乐于结交农家朋友,珍惜与他们的友谊。
这首诗孟浩然用亲切平淡的语言,描绘了清新恬静的山村风光和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写出了与农家朋友真挚深厚的情谊。也写出孟浩然对这种自然纯朴生活的向往。
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过多的渲染、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意境清新隽永、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真、朴实情趣,从而成为古代山水田园诗的佳作。
现在郊区游、农家宴方兴未艾,甚至有些人离开繁华的都市,来到农村、来到山里定居,不正是这种返璞归真生活的反映吗?
三、最让孟浩然伤心的诗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诗意:
不要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已见,返归鹿门山我那破旧的茅庐。
没有才能使得君主把我抛弃,因体弱多病朋友们与我离疏。
白发渐渐增多催人慢慢老去,阳春来到逼得旧岁快要逝去。
心怀万千愁绪使人夜不能寐,月光映照松林窗外一片空寂。
笔者:在唐开元十六年(728年),这一年孟浩然四十岁了,他“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诗名闻天下,信心满满的孟浩然第一次来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不幸名落孙山,心情的懊恼、苦闷可想而知。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无处发作,只能以自怨自艾的形式,写诗抒发仕途失意的怨悱之情。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充分表现孟浩然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关于这首让孟浩然最伤心的诗,还有个故事。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大诗人王维与孟浩然友善,孟浩然在长安时,两人经常一起切磋诗作。有一次王维邀请孟浩然进入他的官署,二人谈论正欢,唐玄宗突然来临,孟浩然是平头百姓,没有资格见皇帝,却又无处可躲,只好隐匿在床下。
王维信佛,不打诳语,见到唐玄宗后,王维如实告诉了唐玄宗实情。唐玄宗说:“我听说这个人,他的诗名不错。”就让孟浩然出来拜见,然后唐玄宗问孟浩然:“你的诗作得不错,有什么好作品啊?"
孟浩然突然脑子就抽搐了,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张口就朗诵了这首《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唐玄宗点了点头,当念到“不才明主弃”句,唐玄宗不愿意听了,打断了孟浩然的朗诵,生气地说:“你根本就没来求我,诗里却说我把你抛弃,你这不是诽谤、诬蔑我吗?既然这样,你就回你的南山吧。”把皇帝惹怒了,哪个主考官敢录用孟浩然啊,故此孟浩然终身不仕 。王维后来还埋怨孟浩然说,你当时为何不念“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 ”这首诗呢?
四、最有名的干谒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意: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慕之情。
笔者:这是一首干谒诗,在古时候,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仕途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诗文,向达官贵人呈献,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他们重视、引荐。这种体裁的诗文,就是干谒诗,简单来说,就是类似现在的自荐信。
由于孟浩然年纪大、诗名盛、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却又不好意思直说,所以只好以干谒诗的形式,委婉地向张九龄表达自己的愿望。
这首诗开头两句直接描述八月的洞庭湖,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浩瀚阔大。“涵”,是指包含,“虚”,指高空,“太清”也是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混合于天空。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
第二联两句继续写此时湖上的景色,云梦泽,是古代对洞庭湖的名称,“撼”,摇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就是现在的湖南岳阳市。东南风吹起,洞庭湖上水气蒸腾,一片白茫茫,湖水波涛汹涌,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该诗的名句,气势雄浑、豪放、阔达。
诗的后面四句,表达诗题写“赠张丞相”的目的。“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面对浩浩荡荡的湖水,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闲居无事,心里很惭愧、羞耻。“济”字用得很妙,比用“渡”字好得多,济除了渡过的意思之外,还引申有工作或事业成功的意思。“舟楫”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比喻为宰辅大臣,孟浩然向“舟楫”张九龄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在野之身,可是并非本愿,想要出来做一番事业,却没有人接引。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只能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垂钓者”指张九龄,张九龄在位期间,提拔了一批优秀人才。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张丞相,您提拔了一批优秀人才,我很羡慕他们,希望您也像钓鱼一样,把我钓上去。
孟浩然以“舟楫”、“垂钓者”这样的比喻,来称颂张九龄,显得很有分寸,不卑不亢。以“欲济”、“鱼”来比喻自己,显得不失自己的身份。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景象壮丽、气势磅礴。后四句,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表达了写赠诗的目的,用典贴切,含蓄深沉。该诗成为了传播广泛,干谒诗中的千古名篇。
五、最空灵的诗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意:
把船停靠在烟雾笼罩的小沙洲,
日暮时分游子心间又涌上新愁。
遥望旷野无边天好像比树还低,
清清江水一轮明月与人相亲近。
笔者:唐开元十七年(729年),进士落第的孟浩然黯然离开长安,辗转于襄阳、洛阳,夏季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郁闷。《宿建德江》就是在其漫游吴越时写下的,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
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沙洲,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孟浩然的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空灵美。
六、最闲适的诗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诗意:
山上的夕阳慢慢向西落,池塘上的月亮渐渐东升。
我披散着头发尽享清凉,推开窗户我悠闲地躺着。
微风吹拂荷花清香怡人,竹叶滴落露水声音清脆。
想要取出鸣琴弹奏一曲,可惜没有知音前来欣赏。
如此美景更加思念老友,日夜都在梦中想念着他。
笔者:南亭,位于孟浩然家乡襄阳郊外的岘山附近。辛大名辛谔,为作者同乡好友,夏日常来南亭纳凉,与孟浩然一起弹琴饮酒。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上半部分写夏夜南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孟浩然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三种感觉描写夏日傍晚的美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一种闲情,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下半部分是表达对友人的怀念。“欲取鸣琴弹”,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南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是友人不在,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此诗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
七、最有哲理的诗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笔者:
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与几个朋友登上岘山游玩,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极具哲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湮灭无闻”正是对诗人自己遭遇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
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平淡中见深远。
八、最感人的送别诗
《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诗意:
荆州东吴紧接壤,河道纵横水为乡。
春天送您去故乡,春江水满烟云茫。
夕阳西沉天已晚,孤舟一叶停何方?
心随友人望天涯,无限思念痛断肠。
笔者:杜十四,名为杜晃,事迹不详,是孟浩然的朋友,家里排行十四,唐人习惯以排行称呼,像王维送别孟浩然的诗《送孟六归襄阳》,就称呼孟浩然为孟六。
杜晃要离开荆地去到东吴,孟浩然为他送行而写下这首送别诗。
诗中四句从写景入笔,寓主观感情于客观景象之中,使客观的景象染上浓重的主观感情的色彩。“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颇富神韵,通过淼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日暮征帆何处泊?”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孟浩然遥望着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不禁情如春江,汹涌澎湃。“天涯一望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
此诗自然流畅地表现了孟浩然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也体现出孟浩然与友人之间的真挚友谊。
白居易的送别诗《南浦别》中的名句“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与此诗“天涯一望断人肠。”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上是笔者选取孟浩然著名的八首诗,或写景清丽自然,或写送别情深意长,或写感怀触景伤情,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