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田畴个人资料(田畴:在三国乱世之中打造了一个桃花源的人)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1 12:36:08    

每逢乱世,人的思想就会非常活跃,各种各样关于安邦治国的理论也就会层出不穷。比如,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和五四时期的大家辈出。在五四期间,年轻人中间盛行各种主义。

有一些人,他们会真的在现实中实践自己信奉的主义。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就有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带领着一群北大同学共建互助组,实践无政府主义的桥段。

读三国的历史,发现一个人貌似也做过一次“社会实验”,而且还颇为成功。虽然历史上没有提到过这个人有系统的理论,但他确实曾在一个时期里建了一个独立王国,成就了一个乱世里的桃花源。

这个人就是田畴。

1/才俊

田畴是右北平无终人,位于今天的天津蓟县。三国时,这个地方属于幽州。田畴这个人在年少时,就在幽州有很大的名气。

《三国志•田畴传》中说“田畴虽年少,多称其奇。”据说,这个人自幼就喜欢读书、练剑,是个文武全才式的人物。

因为人才难得,在公元190年,田畴被当时的幽州牧刘虞委派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到长安去晋见汉献帝,以示对朝廷的忠心。

当时的情形是董卓在把持着朝政,汉室衰落,刚刚十岁的汉献帝是个政治傀儡,没有几个朝臣真的拿这个小皇帝当回事。而刘虞的举动,绝对算得上是忠义之举了。

田畴就这样开始了他在历史上的第一次亮相。

从天津到陕西,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趟旅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而在三国时代却实实在在是一趟非常艰险的羁旅。

因为当时是乱世,道路阻隔,而且四处盗匪横行,没有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的。

田畴提出着便衣,还挑选了20多个门客一同赶赴长安。田畴成功地完成了使命,而这一去一回竟然花费了三年的时间。

《三国志•田畴传》中说“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方,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

就在田畴拿着朝廷回复刘虞的诏书匆匆赶回幽州时,刘虞在与公孙瓒的冲突中被杀害了。

田畴悲愤万分,他赶到刘虞的墓前宣读了朝廷的诏书,然后哭着离去。

田畴的举动让公孙瓒非常恼火。他质问田畴为什么不把朝廷诏书交给他,而是自己跑去给刘虞宣读?

我相信在那个乱世里,人们的道德观也一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见多了打打杀杀,胜者为王,公孙瓒大概并不觉得自己的要求有什么不妥。

田畴说:“汉室衰落,人怀异心,只有州牧刘公不失忠臣气节。朝廷诏书上对将军没有什么好话,这恐怕是你不愿意听到的,所以也就不交给你。何况将军你现在的行为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既杀害了无罪的君子,又敌视忠义的臣子,这样的行为,必将让燕赵有识之士皆投东海而死,谁还会愿意跟随将军!

听到这些话的公孙瓒应该很想杀了这个田畴,至少把他关押起来,但他没有动手,还说了这样的一句话:“田畴义士,君弗能礼,而又囚之,恐失众心。

公孙瓒担心如果对田畴下手会影响声誉,这说明田畴的影响力之大,另一方面也说明:高洁的品行,在任何一个世道里都非常有力量。

2/桃源

逃过一死的田畴回到了家乡,大概这一趟长安之行让他对这个世道很悲观,又或者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很想让自己成为一道至少可以照亮家乡百姓的光亮。

于是,他带领宗族来到了徐无山中,就是今天的天津盘山。

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

显而易见,田畴这个避险隐居的经营方案很有影响力,产生了四方来投的局面。

为什么田畴打造的这个小“社会”会这样的有吸引力呢?一方面,因为田畴提出了政治纲领:要为刘虞报仇。

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於世!

在这个政治旗帜的号召下,田畴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用于约束人们的行为,治理效果非常好,达到了路不拾遗的程度。

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余条。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班行其众,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

看到这里,我其实感到有些疑惑,田畴为什么会这样看重刘虞,仅仅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吗?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当时的士大夫,似乎有两重的君主观念,依然摆不脱封建时代的遗影。”钱穆先生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东汉时期的士大夫们,一方面视皇帝为君主,另一方面也视自己的郡守(国相)为主君。

这样看对田畴的政治口号就有些理解了。看中国历史,经常被一些仁人志士的忠君爱国思想所深深震撼。

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回过头去看,你可以对他们有某种程度的不认同。但你也要承认,这样的一种信念有着一股巨大的张力,将他们无限地拉伸,让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赫然屹立,成就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田畴打造的这个区域甚至得到了北方其他部族的认可“北边翕然服其威信,乌丸、鲜卑并各遣译使致贡遗,畴悉抚纳,令不为寇。

由此是否可以判断田畴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呢?没有军队的威慑,又怎么可能在其他部族间建立威信呢?

在乱世里,有的人选择走出来,找一个主公给别人打工;也有人像曹操或刘备那样招兵买马做一个攻城略地、心怀天下的老板;还有的人去当个清高状的隐士,像《三国演义》里的水镜先生那样,抱啸田间、不问世事,满嘴都是宏大叙事,但遇事只会挥挥衣袖说:这样的世俗的日子,我是不稀罕过的。"

像田畴这样真正有纲领、有政策地去把自己心目中的乌托邦打造出来的人,真的还挺别具一格。

3/向导

这样偏安一隅的日子,田畴大概维持了13年。

公元207年,曹操已经在官渡之战中挫败袁绍,成为三国乱世这场博弈中最有力的竞争者,但袁绍的残余势力依旧非常强大,袁绍病死,其子袁尚、袁熙投奔乌桓族首领蹋顿。

这对曹操统一北方构成了重大威胁。于是,曹操开始北征乌桓。乌桓在今天的辽宁省,曹操一行会经过田畴的地盘无终。

曹操提前就派人去拜访了田畴,田畴立刻就赶赴了曹营,还被任命为司空户曹掾。

经过一番交谈,曹操发现田畴这个人是个不同凡响的人才,于是“即举茂才,拜为蓨令”。大意是曹操要让田畴蓨县的县令,被田畴拒绝了,随曹操的军队驻扎在无终。

这时,由于大雨,道路被损毁严重,曹操的军队难以正常行军。田畴这时提出一个对最终战局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建议:“沿海的这条道路在夏秋时节经常涨水,不利于行军。过去从卢龙口到达柳城有过一条路,虽然已经毁坏了有二百年,但是还是有小路可行。从卢龙越过白檀,出其不意,可以一举消灭蹋顿。

曹操采纳了田畴的建议,本着兵不厌诈的原则,他命人在道路两旁立上牌子,写好“通知”:“现在正值暑热夏季,道路不通,我们要等到秋冬两季再次进军。”搞得敌军还以为曹军真的退兵了呢。

就这样,田畴带领着他的部下给曹军做向导,曹军如同天降奇兵一样登上了白狼山(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境内),等到乌桓首领蹋顿发现时,已经大势已去了,曹操一直把敌兵赶到了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内,乌桓的军政中心)。

乌桓之战的胜利对于曹操统一北方的大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战后,曹操论功行赏,封田畴为亭侯,邑五百户,又被田畴拒绝了。

4/亲曹

自乌桓之战起,田畴走出了自己的“桃花园”,不仅给曹军做了向导,还把自己的家属和同族三百余人全部迁居到邺城,完全投靠了曹操。

田畴的选择非常耐人寻味,他以“为刘虞报仇”的口号隐居徐无山,并且曾经多次拒绝袁绍的合作邀请,为什么曹操一派人相邀,他就立即前往呢?

最直接的一个原因是田畴早就想打乌桓,而苦于自己力量不足,他跟曹操有着共同的敌人。

《三国志•田畴传》中说:“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

其次,田畴对于曹操的评价非常正面。田畴的门客曾经问过田畴:“昔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袁绍请了你五次,你都不去,怎么曹操的使者一来,你就迫不及待要走呢?

田畴的回答:“此非君所识也。”

这句话答得很笼统,这样回答的田畴在想些什么呢?

也许,此时的田畴已经意识到自己带领族人隐居的做法并不能长久,更换不来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不能让万千民众免于战火之苦,而雄才大略的曹操,才是天下人的希望。

5/无私

与许攸、贾诩等人的打工心态不同,田畴从来不想为自己谋什么好处,他是一个真正心怀大义的人。

他虽然投靠了曹操,甚至跟随曹操参加了南征刘表的荆州之战和赤壁之战。但他一次又一次坚决拒绝了曹操给的高官厚禄。

这搞得曹操很恼火。

乌桓之战后,田畴拒绝了曹操封的亭侯,但后来,曹操后悔了,又要封他,田畴依然是“上疏陈诚,以死自誓”曹操“欲引拜之,至于数四,终不受”。

曹操知道夏侯惇跟田畴的关系很好,就派夏侯惇去劝田畴。


田畴说:“是何言之过也!畴,负义逃窜之人耳,蒙恩全活,为幸多矣。岂可卖卢龙之塞,以易赏禄哉?纵国私畴,畴独不愧於心乎?将军雅知畴者,犹复如此,若必不得已,请愿效死刎首於前。"言未卒,涕泣横流。

夏侯惇把田畴的话转告给曹操,曹操很无奈,最后给田畴封了一个议郎。

因为不接受升职,田畴甚至遭到了官员的弹劾,理由是说田畴为了成全自己小节,而破坏了朝廷的赏罚制度。

田畴说自己没有能够亲手为故主刘虞报仇,违背节义之气,属于“志义不立、负义逃窜”之士,不应该得到朝廷的封赏。

田畴活了46岁。他死后,魏文帝曹丕为了表彰田畴的忠义,赏赐田畴的侄孙田续关内侯的爵位。

在《三国志》中,陈寿给了田畴这样的评价:“田畴抗节,王脩忠贞,足以矫俗”意思是:田畴坚守节操,王脩忠诚坚贞,他们足以矫正不良的风俗。